金牌讲师助阵法考上岸
刘家安
民法
职称:教授教育背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民商法学硕士、民商法学博士研究领域:民法、罗马法社会兼职: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北京市物权法研究会副会长荣誉奖励:多次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称号;连续五届获“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称号科研成果:(一)著作类1. 《物权法论》(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2. 《债法案例研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3. 《债法:一般原理与合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4. 《买卖的法律结构——以所有权移转问题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 《买卖契约》(译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二)论文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3期2.“赠与的法律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3.“‘分时度假’及相关法律范畴之厘清”,《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4.“要物合同概念之探究”,《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4期5.“侵权责任方式的类型化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6.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归属”,《政治与法律》第5期7.“善意取得情形下转让合同的效力”,《法学》2009年第5期8.“含混不清的‘占有’——物权法草案占有制度简评”,《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9.“交付的法律性质——兼论原因理论的发展”,《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10.《法律援助问题:体制比较》,《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6期
杨秀清
民诉
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书记,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与仲裁法学。一、社会兼职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理事、中国仲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强行行为法学会理事。二、教育背景1.1987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3.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学专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三、荣誉奖励1.2013年7月,《民事裁判过程论》荣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中国法学会)。2.《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2005年6月获得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3.在2011-2012学年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特别奖。4.在2005-2006学年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特别奖。5.在2002—2003年度中荣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学奖;6.《完善民事证据制度是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关键》(二人合写)获得2000年全国司法改革优秀论文奖;7.参与撰写的《仲裁法理论与适用》获得司法部200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8.1999年1月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宪梓教学奖三等奖;9.1999年1月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三育人奖;10.1999年2月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11.1996年11月25日获得中国政法大学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2.1998年12月获得北京市第二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四、科研成果(一)主要著作与教材1.《民事裁判过程论》(独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协议仲裁制度研究》(独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 。3.《民事诉讼法学》(合著),宋朝武主编,“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2011年3月第2版,2012年12月第3版,2015年8月第4版。4.《调解立法研究》(合著),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 科研项目《调解立法研究》最终成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5.《民事诉讼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008年2月第2版, 2012年12月第3版,2015年8月第4版。6.《仲裁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2版。7.《民事证据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8.《民事诉讼法》(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1版,2013年8月2版。9.《民事诉讼法》(独著),黄进总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10.《民事诉讼法学》(独著),法学e系列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二)主要论文1.《以克服“送达难”优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12月。2.《论裁判形成过程之司法公开》,《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与走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3.《以利益衡量为基础构建民事执行拍卖效力制度》,《法学杂志》,2014年8月。该文2014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转载。4.《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空洞化及其克服》,《法学评论》2013年第5期,2013年9月5日《新华文摘》转载。2013年9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转载。5.《消极确认之诉的理性阐释——兼对九十九年度重诉字第六九四号民事判决的分析》,《月旦民商法杂志》第35期,2012年3月。6.《Interest Measurement in Judgments on Disputes over Copyright Infringement》《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July-August,2012,Issue50.7.《著作権侵害紛争裁判にある利益のバランス判断》,《中国知的财産》,2012年9月。8.《医疗行为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之探讨》,《新疆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9.《论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自认的限制性规则》,《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10.《商標権侵害訴訟における自認の制限的適用についでの考察》,《中国知的财産》,2011年3月,第29号 。11.《特許権侵害の賠償額の認定における証明妨害の適用》,《中国知的财産》,2011年7月,第31号.12.《司法过程能动性的理性思考》,《河北法学》2010年1月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0年5月全文转载。13.《浅析案外人异议之诉》,载于《民事诉讼法学专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8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14.《检察院监督民事诉讼之历史与现实反思》,载于《司法改革与民事诉讼监督制度完善》(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10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15.《论司法过程的权利生成功能——以民事权利救济为视角的分析》,载于《法律适用》,2007年11月 。16.《诉的利益及其考量》,载于《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三卷,2007年11月。17.《反思法院调解主体的社会化》,《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2月。18.《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正当性质疑》,载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12月第六期 。19.《法院调解主体社会化的思考》,载于《司法改革论评》,2007年3月 。20.《法律职业教育初探》,载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文选》,2007年6月。21.《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思考》,载于《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2.杨秀清、韦选拾《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若干问题研究》,《仲裁研究》,第十一辑,2007年3月,法律出版社。23.《质疑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载于《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24.《质疑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载于《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25.《约定仲裁机构不明确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北京仲裁》第51辑2004年6月。26.《论司法考试与司法官选拔制度的衔接》,载《人民检察》2006年9月。27.《论司法解释权与审判权》,《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4月 。28.《解读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河北法学》2006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司法制度·诉讼法学》2006年7月全文转载 。29.《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司法制度·诉讼法学》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诉讼法学精粹(2005卷)》全文转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30.《约定仲裁机构不明确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北京仲裁》第51辑2004年6月 。31.杨秀清、李琳《试论仲裁裁决的撤销—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二人合写),连载于《仲裁研究》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三)主持或者主要参与项目1.2018年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知识产权诉讼特别程序研究》。2.2018年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3.2016年主持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衔接研究》。4.2015年主持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制度研究》。5.2013年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毕玉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4BFX060)《转型时期民事诉讼架构下的司法公开研究》工作。6.2017年主持横向项目《知识产权纠纷仲裁实证研究》。7.2011年主持横向项目《民事裁判思维研究》。8.2010年主持横向项目《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9.2006年主持中国政法大学诉讼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协议仲裁制度原理研究》。10.2005年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宋朝武主持司法部重大项目《调解立法研究》工作;11.2010年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费安玲主持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改革研究》工作。12.2010年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宋朝武主持教育部项目《仲裁证据制度研究》工作。
肖沛权
刑诉
201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诉讼法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015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17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现任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访问学者(2011-2012)。二、科研情况(一)学术论文在境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1.《排除合理怀疑及其中国适用》,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CLSCI)2.《推进司法公开问题的思考》,载《法学》2015年第12期(CLSCI)3.《排除合理怀疑的经济分析》,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2期(CLSCI)4.《论美国排除合理怀疑的宗教逻辑》,载《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1期(CLSCI)5.《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CLSCI)6.《司法公信力若干问题之探讨——以刑事审判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15年第4期(CSSCI)7.《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10期(CSSCI)8.《“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亲历观察与思考、建议——基于福清市等地刑事速裁程序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调研》,载《法治研究》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从Davis案透视美国死刑程序》,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0期(CSSCI)10.《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之探讨——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9期(CSSCI)11.《论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司法适用》,载《法律适用》2015年第9期(北大版核心)12.《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怀疑的认识论基础》,载《人民检察》2016年第3期(北大版核心)13.《公安机关防范刑讯逼供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北大版核心)14.《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之探讨》,载《中国法律》(香港)2013年第4期(境外期刊)15.《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国内地刑事证据立法的新发展》,载《澳门新视角》第8期,2011年5月出版(境外期刊)(二)学术专著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参著2部,译著1部,参编教材多部。代表性的著作包括:1.《排除合理怀疑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独著)2.《司法改革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合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参著)4.《瑙鲁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典》,检察出版社2016年版(合译)5.《刑事证据规则运用手册》,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合著)6.《刑事诉讼法》(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副主编)7.《刑事诉讼法》(教材),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参编)(三)科研项目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多项,主要包括:1. 2013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公安机关防范刑事冤错案件研究”2.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校级自主科研项目(青年基金)“新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实证研究”3. 201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司法改革问题研究”4. 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般项目“网络与刑事司法研究”5. 201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基地课题青年创新项目“学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机制研究”三、曾获奖励1. 2014年5月获全国第二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 2013年10月获全国首届“硕博英才奖”3. 2013年10月获中国政法大学2013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 2012年11月获O'Melveny & Myers Legal Scholarship Award(美迈斯法学奖学金)5. 2011年5月获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新人”奖
为什么选择法大法考
教研团队实力雄厚,专业精湛
汇集政法界名师,拥有独创的教学理念
深厚的学术理论支撑,自主编著教材
题库覆盖范围广,题目精,解析详
独特的教育教学服务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班主任全天候在线答疑解惑
全流程伴学指导多重督学
灵活高效的智能学习平台
移动APP随时随地灵活学习
AI智能对话、题目搜索和练习功能
一站式学习平台,满足全方位学习需求
为什么选择法大法考
01
25/03
第十六届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区选拔赛在山西大同成功举行 我校成功晋级国际赛
01
25/03
共育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深化两地法律合作新篇章——全国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班(香港)在港开班
走进法大法考